2005年,以色列领导人沙龙做出一个极具争议的决定——将加沙地区交还给巴勒斯坦。尽管国内反对声浪极大,他仍然坚持推进,并下令清除所有在加沙的犹太定居点。
要理解这一点,得先回顾历史。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,以色列打败了周边阿拉伯国家,从埃及手中夺取加沙,还占领了西奈半岛、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,总面积扩张了约6.5万平方公里。要知道,以色列建国时的领土只有1.51万平方公里,一下子扩大了四倍多,当时的以色列政府自然有将这些土地据为己有的打算。
其中最大的一块是西奈半岛,占地6.1万平方公里。虽然在埃及看来,这片沙漠价值有限,唯一亮点就是苏伊士运河一侧,但对以色列来说却大不相同。凭借他们的农业科技,甚至能在沙漠中种出粮食,这意味着西奈完全有可能被改造为战略资产。
展开剩余71%然而,1979年至1982年间,以色列把西奈全数归还给埃及,以换取和平与外交关系的正常化。事实证明,这一举动效果显著,此后几十年里,以色列与埃及维持了稳定的关系,几乎没有再爆发冲突。甚至在加沙建造边境墙时,埃及也配合修建了自己的防护屏障。
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约旦。以色列不仅帮助其平息叛乱,还归还部分约旦河东岸的领土,使得两国关系走向和解。而戈兰高地则不同,由于其战略地位极高,被称为“中东水塔”,以色列至今没有归还,叙利亚也拒绝承认以色列的存在,双方依旧处于敌对状态。
至于巴勒斯坦问题,以色列在和巴解组织谈判后,确实部分归还了约旦河西岸的土地,并在2005年彻底撤出加沙。虽然西岸仍有不少犹太定居点存在,但至少表面上,以色列与巴解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和解。真正的麻烦在于——加沙落入了哈马斯手中。
2005年以色列撤出后,哈马斯迅速崛起,和巴解爆发冲突并最终掌控加沙。哈马斯不仅搞慈善,还通过资金募集建立起军事武装力量。他们与以色列的冲突方式隐蔽而顽固——躲在平民中,发动突然袭击,使以色列难以彻底消灭威胁。每当巴解与以色列进行和平谈判时,哈马斯往往会发动袭击,从而破坏谈判进程。
为应对这一局面,2014年以色列在原有的7米高围墙基础上,升级为“智能化边境墙”。新防御体系装配了摄像头、雷达以及能探测60米深的地下传感器,防止哈马斯通过地道渗透。加上埃及的边境封锁,整个加沙几乎成了一座“露天监狱”。
与此同时,哈马斯在2012年于卡塔尔设立办公地,借助卡塔尔的资金与外交资源筹集支持。卡塔尔方面之所以愿意接纳,一方面是因为本国富裕,想在中东扮演更大角色;另一方面,他们与美国保持良好关系,认为自己能在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充当调解人。结果,卡塔尔逐渐成为哈马斯赖以生存的重要支点。
然而,随着冲突升级,尤其是2023年“阿克萨洪水行动”之后,以色列与哈马斯的矛盾彻底激化,以色列已无法容忍哈马斯在卡塔尔继续设立核心办公点。但要直接打击卡塔尔,一个主权国家,这是国际社会难以接受的行为,因此引发强烈争议。
至于外界的道德谴责,以色列早已习惯。自2023年10月以来,批评声从未停过,但以色列的回应只有一个字:“干!” 他们清楚,口头上的批评无法改变局势。在信仰人口悬殊的背景下(全球穆斯林约18亿,犹太人仅一千多万),口水战对以色列没有意义。他们更在意的,是生存和安全。
简而言之,以色列的逻辑是:用土地换和平可以尝试,但在哈马斯面前,这一套并不奏效。外部压力与道德谴责,既无法阻止以色列的行动,也无法化解中东的深层矛盾。
要不要我帮你再把这篇文章压缩成一个更短的版本,像是“精简读物”,方便快速阅读?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股票行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