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量子谜题曾引发了阿尔伯特·爱因斯坦与尼尔斯·玻尔在1927年的一场著名论战。
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努力探究一个基本问题:光究竟是什么?
它是一种像水面涟漪一样流动的波?还是由在空间中穿梭的微型“彩弹”般的微小粒子组成的?
这个根本性问题正是双缝实验的核心,该实验揭示了光的双重本质。
就在最近,麻省理工学院(MIT)的物理学家们进行了一项精度惊人的原子级实验。
有趣的是,这项实验为量子力学巨擘阿尔伯特·爱因斯坦与尼尔斯·玻尔之间关于光难以捉摸本质的长期争论一锤定音。
研究人员指出:“麻省理工的物理学家证实,就像超人一样,光具有两种不可能同时被看到的身份。”
光的双重本质
展开剩余72%由托马斯·杨在1801年首次演示的双缝实验,已发展成为量子力学的基石。
它著名的展示了光同时表现出波的特性和粒子的行为。
最初,实验显示当光通过两条狭缝时,会产生干涉图案 —— 交替的明暗条纹 —— 这时的行为像波。
然而,如果科学家试图观察光究竟通过了哪条狭缝,干涉图案就会消失,光突然表现得像粒子。
这个令人困惑的现象突显了量子力学的一个核心原理:光同时以粒子和波的形式存在,但你一次只能观察到其中一种特性。
这种看似矛盾的“波粒二象性”曾让早期的量子先驱们困惑不已。
这个量子谜题最终导致了爱因斯坦与玻尔在1927年的一场著名辩论。
爱因斯坦相信自己能够设计出一个实验,可以同时观测到光的粒子路径和波的干涉。
玻尔则运用测不准原理(不确定性原理)争辩道,任何试图测量光子路径的尝试都不可避免地会扰动它,从而破坏干涉图案。
几十年来,众多版本的双缝实验都证实了玻尔的观点。
但如今,由沃尔夫冈·克特勒(Wolfgang Ketterle)教授领导的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们,完成了迄今为止最“理想化”的版本,将其推向了量子核心。
他们没有使用物理狭缝,而是用单个超冷原子充当“狭缝”。
研究团队将一万多个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,并用激光将它们排列成一个精确的晶体点阵结构。每个原子都有效地成为一个孤立的、完全相同的狭缝。
然后,他们照射一道非常微弱的光束,确保“每个原子最多只散射一个光子”。
科学家们假设,他们这种使用精确排列的单个原子的装置,可以作为一个微型双缝实验。
通过将微弱光束射向这些原子,他们可以研究单个光子如何与两个相邻的原子相互作用,从而揭示光的行为是像波还是像粒子。
克特勒说:“我们所做的可以被视为双缝实验的一个新变体。这些单个原子就像是你能建造出来的最小的狭缝。”
尘埃落定
该团队能够通过调整固定原子的激光束,精确调节这些原子“狭缝”的模糊程度。
这些原子的模糊程度影响了获取光子路径信息的多少。
他们的结果完全符合量子理论,并明确地支持了玻尔的观点。
他们发现了一个清晰的关系:他们确定光子路径(确认其粒子行为)的精度越高,波状干涉图案就消退得越厉害。
研究人员观察到,每当原子被经过的光子轻微推动时,波的干涉图案就会减弱。这证实了获取光子路径信息的行为会自动抹去其波的特性。
这些发现最终证明爱因斯坦在这个特定的量子情境中是错的,再次肯定了量子现实奇特且反直觉的本质。
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《物理评论快报》期刊上。
如果朋友们喜欢,敬请关注“知新了了”!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平台股票行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